(文:楊淑燕 / Process 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別再以為只是做個 logo 那麼簡單
「做品牌」這個詞,幾乎是近十年來台灣企業經營中最常被提起的概念。但也正因為太常被說出口,反而容易被簡化、誤解,甚至被過度期待。有些企業以為做品牌就是做個 logo、換個包裝;有些則期待做完品牌後,銷售會立刻飆升。
這些想法其實都沒有錯,只是還不夠完整。
那麼,真正的「做品牌」,到底是什麼?
廣義來說:做品牌是打造一個「能夠被選擇與被記住」的經營體系,一個強勢的品牌,會滲透在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從產品設計、定價策略,到行銷溝通、顧客體驗、人才吸引,甚至企業文化與願景。它不只是行銷或包裝,而是企業整體運作的「共同語言」。
換句話說,品牌不只是關於你長得怎樣(logo、視覺)、說得如何(行銷文案),而是你本質是誰、為何存在、怎麼做事。
這樣的品牌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品牌不是皮相,是內功。」
狹義來說:做品牌是建立企業與市場溝通的清晰基礎,對我們來說,普羅在協助客戶做品牌的核心服務,是從策略到設計的整合過程,聚焦在以下三大系統:
MI(Mind Identity 理念識別)
釐清品牌願景使命、核心價值、定位、價值主張、個性
VI(Visual Identity 視覺識別)
建構品牌識別系統,包括 logo、色彩、字體與應用準則
BI(Behavior Identity 行為識別)
定義品牌語氣、互動風格,讓對內、對外溝通更一致
MI(理念識別):釐清品牌的存在意義與獨特定位
MI 是品牌的「靈魂」與「原點」,我們透過策略引導,協助企業回答幾個最根本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為誰而存在?我們和別人有何不同?我們想被世界記得什麼?
這不只是寫一句品牌願景而已,而是從外部市場與內部文化的交集,提煉出清楚的品牌定位、核心價值、品牌個性與主張。
好的 MI,不只是激勵人的話語,而是能夠指引企業決策、聚焦資源、讓團隊齊心的北極星。當企業有了明確的 MI,就不容易隨波逐流或只為短期市場妥協,而能夠建立起可長可久的品牌認知與競爭壁壘。
VI(視覺識別):讓品牌被記得、被辨識、被傳遞
VI 是品牌的「外貌」,也是第一個與市場接觸的視覺語言。
它不是單純做一個 logo,而是建構一套視覺系統,包含標誌、色彩、字體、圖像風格、排版規則與應用延伸。
一個好的 VI,不只要「好看」,更要「好記」、「好用」、「一致」。它能夠跨平台、跨媒介清楚傳遞品牌調性,讓品牌每一次出現都有熟悉感與信賴感。
視覺識別也是品牌向外擴張的基本配備,當你進入不同市場、開設新據點、拓展新產品,一套穩定的 VI 系統就像制服與語言一樣,讓品牌有統一感,也更有辨識度。
BI(行為識別):讓品牌成為一種內外一致的「習慣」
BI 是品牌的「行為方式」,它不是寫在手冊裡,而是活在日常互動中。它分為兩個層次:
對外的行為識別:是品牌與客戶、市場互動時的表現,例如客服應對、社群語氣、門市語調、回覆速度與態度,這些都會讓顧客感受到品牌「有沒有一致」、「說到做不到」。例如一個主打親切透明的品牌,客服回覆應該簡潔直接、不拐彎抹角;又或是一個強調專業效率的品牌,在社群內容的措辭與視覺安排上,也應該高度精準而一致。
對內的行為識別:則是品牌價值如何滲透到內部文化,影響員工的思考方式、互動風格與工作選擇——比如「我們如何面對錯誤?」「我們怎麼評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這些內化於組織的態度,才是真正讓品牌不只在外有樣,也在內有魂。
當一個品牌對外講求「簡單、效率、信任」,卻對內流程混亂、缺乏共識,最終也會反映在市場上——因為品牌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所以,好的 BI,不只是品牌的公關宣傳文字,而是品牌的生活習慣。
這三個系統,不只讓品牌「有樣子」,更讓它「有邏輯」、「有記憶點」、「有一致性」。品牌做得好,行銷才不會亂槍打鳥,銷售才說得出差異,顧客才記得你是誰。
所以,做品牌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很常說,品牌不是保證成交,但它會讓成交更容易;品牌不會替你業績衝鋒陷陣,但它會讓市場信任你、選擇你、甚至推薦你。
在競爭日益激烈、資訊爆炸的市場中,品牌就像是你企業的「聲音」、「氣質」、「立場」,讓顧客第一眼就辨識出你,第二次還會想回來,第三次願意為你多付一點。
這不是奢侈,是必需。
做品牌,不是為了做形象,而是為了做出「一以貫之」的商業競爭力
做品牌,說穿了,是讓企業看起來不是「為了賣東西」,而是「為了被相信」。這個差別,正是客戶願不願意持續選擇你的關鍵。
所以,別再以為做品牌只是做個 logo、換個包裝,或期待做完品牌後銷售立刻飆升。真正的做品牌,是打造一個從內到外都一致、能夠被記住與被選擇的經營體系,讓你的產品有理由被信任、你的團隊有方向可依循、你的企業有機會走得更遠。
想想,你還能靠不清不楚的品牌,走多久?
Ques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