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不是明星。

(主答/ 劉力丹)

偶遇這個嬌小的中國姑娘時,也許她會有點害羞,但我們不會讓自己被這種印象所欺騙:力丹是一個工業設計師,她表現出開放、精力充沛、務實與富有洞察力的人格特質。 透過訪談,我們描繪出這個中國頂尖設計師的畫像。

 

以下是一段與這位中國領導設計師的談話:

力丹,你是受西方訓練的設計師,假設您在 2000 年左右時,在中國完成什麼訓練,而不是德國,對今天的您來說會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過去我從沒想過。在德國的日子對我有很深遠的影響。這是第一次,我遭遇了關於永續經營與質量的概念衝擊,而我相信它們今天仍然是我內在組成的一部分。德國人說我是個不折不扣的中國人,而中國人認為我非常德國。我介於兩者之間。我了解西方的結構與邏輯思維,但是我也依循中國的傳統。

我不同意中國必須開發一種完全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

 

所以中國人的心態與邏輯已經發生了變化嗎?

 

是的,事實上起了很大的變化。今天新一代設計師正在改變我們的視覺設計。在很短時間內,這些年輕設計師已經激起了我們國家很大的變化,而他們也在塑造某些變化中扮演角色。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到處旅行,並且開創了新的行為模式。溝通方式已經產生變化,中國正在發展它自己的風格,質量正是其中最重要的議題。

 

有中國風格的品牌與工業設計嗎?中國設計師已在其他工業的同樣方式,改變西方設計經驗?

 

我不同意中國必須或需要發展一種完全屬於自己的設計風格。 它會自然發生。 在我們的設計中可以看到中國的影響——這是當然的。 但是品牌形象並不完全由設計決定。 整體社會價值就會塑造品牌與產品。 在這方面中國的動力已經非常明顯。 我們只要去想整個電子商務平台已經發展得非常快並且競爭非常激烈。 這裡有些顯著的例子:阿里巴巴(阿里巴巴集團的業務包括Alibaba.com、B2B平台和淘寶網上拍賣網站;它聲稱是中國最大的IT集團)或者網絡出租車應用軟件滴滴打車。 另一個例子是在短期內發展得非常快速的小牛智能電動車;它的定價是人們買得起的4000元人民幣,它的電池供電技術與美國運動汽車製造商特斯拉所使用的相同。 中國個性在類似這樣的產品當中十分明顯。

 

如果我們把西方工業設計悠久傳統作為標準,您覺得中國設計目前達到哪個階段?

 

這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問題,你不能把每件事都簡化為設計並進行比較。你必須牢記,在中國,驚人的變化並不僅僅限於研發與生產,整個社會正處於變化的狀態,中國已經不再專注於成為一個廉價製造業的巨頭,這也不再是中國的定位。質量現在是新的驅動力。 現代科技與優良設計是新的「中國特色」,你也可以說消費者需求—產業理解。好的設計在今天的中國仍然很少,然而我們有很多好的設計師。這聽起來很矛盾,但事實是許多年輕設計師從家具行業出發,經過相當一段時間,最終落腳於核心的工業設計。但是大部分情況在未來幾年會得到改變。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訊息透明的世界。培養區域性設計運動或者風格是否仍有任何意義?

 

我會用不同的方式問這個問題。 對我來說,問題不在西方或東方設計與品味本身。 我們要問自己的問題是:西方人的需求如何與東方人不同? 在這個方面出現了很多差異。 然而,差異必須由產品本身來消除,而不是設計。 以冰箱為例:在西方人們每周到一個大的商店一到兩次,他們希望冰箱有清楚的結構,讓他們有秩序地填滿冰箱。 在中國人們每天購物;但他們只是把所有東西都塞進冰箱,包括藥品與化妝品。 這會影響冰箱的“內部運作”,然而兩種不同文化卻只用了一種產品設計。

劉力丹與她的團隊上海儀電(INESA)發展出第一個中國品牌的影視機,這是德國與中國設計的語言為合作帶來的最佳範例。

「德國工藝—中國理解」,在中國是很不錯的方式。 而這正是我的個人優勢。

是否有任何中國設計工業的潮流可能很快地會被西方改編運用? 或者,換句話說:大家都在談論中國很快就要實現在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 「設計的話語權」今後也會為東方所掌握嗎?

 

(短暫停頓)我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我想西方與東方應該相互影響。就我個人而言,我沒有那麼注意特定的設計風格。這不重要,設計是自然發生的。我相信許多中國設計師會同意我的看法。他們有自信,而他們的作品確實十分傑出—然而這些潮流是否為西方所採用並不是那麼重要。

 

您在著名的上海同濟大學工業設計系擔任系主任這個責任重大的職位,您對於西方大學教育青年人才的方式也很熟悉。這兩種教育系統有什麼主要的不同之處?

 

它們之間肯定有一些非常重大的不同。中國教育系統並不特別重視培養想像力與批判的思考。從這個角度來說,西方教育系統給設計學生的環境比較好。如果你告訴一個中國學生「就這麼做」,他會就那樣做,而不會對這個任務有太多的批判分析。在他們前兩年的課程中,中國學生必須了解他們能多有創意,或者他們能被允許走多遠,以及在哪些領域發揮創意。我在大學執教十多年了,我已經看到這種情況正在改變,雖然不是很快。

因為這樣,中國的大學一般而言對學生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同濟大學在中國教育界絕對有其領導地位。別的不說,我們聘請了大量外國教員,使得我們持續密集地與西方對話。

 

您會形容自己是中國設計師領導者之一嗎?

 

不會。中國有數以千計的頂尖設計師,男性女性都有。我算不上是一個明星設計師。

 

但從您的作品所獲得的許多國際獎項來看並非如此。

 

如果你那樣看的話,那麼我想是的。我作品的設計質量,是中國這座深不可測的冰山之一角。雖然從根本上來說,我不相信有任何個人設計風格或明星設計師的需要。

 

但是,明星設計師如Philippe Starck、Jasper Morrison與Konstantin Grcic,他們不是讓好的設計被更多人所知道嗎?

 

這在某些特定行業如家具業可能是對的。但是工業設計面向的是功能;產品必定會被大量製造與銷售,它的功能得完美運作。功能必須持續使用,公司要做為功能的靠山—還有許多其他因素。設計風格在這裡沒有角色。從我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的因素是商業精英:他們的決定會促進好的設計。

 

請問您在中國的工作,享有它應得的地位,或者,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樣,您是很難在中國找到知音的先行者?

 

我沒有那種問題。 我是中國人而我為德國設計公司工作。 德國公司希望在中國市場建立自己產品,而著眼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公司發現,這對它們也同樣重要。 

 

在您耀眼的職業生涯中,什麼事讓您現在感到後悔? 或者什麼事今天您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 還是您會選擇用同樣的方式?

 

我會用不同的方式。當我學習的時候,我在大學浪費太多時間,但沒有真的做任何事情。 在1990年中期, 我們學生對於自己將來在工業設計能做什麼並不了解。這個問題的症狀顯現為,我的同學們大約百分之九十從那個時候起就走向不同的職業道路了。如果我能回到原點,我還是會選擇工業設計,但我會好好地了解這個學科並且全心投入。

 

您的工作環境在哪些方面困擾著您? 哪些讓您喜歡呢?

 

星期一即將來臨時,我總是很高興,週末結束之後, 我可以開始工作了。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工作為客戶製造附加價值—例如增加銷量,我會非常開心。另一方面,當我看到天份是怎樣被浪費時,還有在市場上找不到對的人才時,或者,當我們為某件事努力工作一整天,卻在晚上發現我們沒有製造出任何有用的東西時,我就會感到惱怒。

 

如果劉力丹不是一個工業設計師,她會做什麼?

 

(沉思片刻)中國父母對他們孩子的職業抱負有很大的影響。我的父親是一個藝術家而母親是傳統戲劇演員。所以我一開始學的是現代舞,而我的夢想是成為舞蹈家。但在這一行我沒有未來—我太矮了。也許我今天會投入瓷器工藝的製作,我可能會推出自己的瓷器產品。

與主席會面的兩分鐘

能否請您簡短地告訴我們您在2010年晉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情況?

 

中國政府鼓勵創新。因此胡錦濤(2003年到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希望接見設計界的「中堅分子」,並藉此瞭解中國設計。我被選入可能是因為我在這個圈子內是少數的女性,並且我在設計界人脈很廣,而不是因為我是一個優秀設計師。

 

您這是客套的謙虛嗎?

 

不是。

 

您覺得那次會面怎麼樣?您緊張嗎?

 

我認為很棒。當主席宣佈這次的會面時,他表現出對設計的興趣。首先,我得等上兩個鐘頭,然後陪同的安全人員、媒體與代表團成員全來了。最後,我可以用兩分鐘向胡錦濤解釋我的設計作品,並簡單回答他的問題。我並不緊張。我很高興他能抽出時間做這件事。我很想拍照留念,但我們不能帶自己的相機進去。

關於劉力丹

1975年生,杭州浙江大學畢業,在德國Essen大學(今天的Duisburg-Essen大學)獲得藝術與工業設計碩士。從2003年起,她在MEDION的電信、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創新設計部門擔任工業設計師。2006 年,力丹回到中國,創立上海意田工業設計公司(XLPLUS Design)。五年內她獲得了45個國際設計獎項(包括紅點獎、iF DesignGood Design、歐洲創新獎等等)2010年末,她將公司出售給德國designaffairs,成為其上海辦公室負責人。2006年起,她開始在上海同濟大學教書,現在是設計創意學院的工業設計系系主任。

分享此文
想瞭解更多?
Angel.Yang@
process-group.com

總經理, Taipei
+886 (2)2368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