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想討好所有人,品牌越沒人愛?品牌的減法練習 — STP定位法

(文:魏宏叡 / Process 普羅品牌台灣分公司 品牌顧問)


品牌為什麼需要定位?

許多企業主會有這樣的疑問:「我的產品不差、服務不錯,也有進行廣告推廣,但為什麼顧客對我的品牌沒什麼印象?我是不是該投入更多行銷預算?」

在投入更多行銷預算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希望你的品牌被誰想到、如何被想到?」

知名品牌管理學者 Kevin Lane Keller 認為,品牌定位是:「品牌提供的產品、服務與形象的活動,在目標客群腦海中,佔據某種顯著且重要的位置。」

定義「目標客群」,就是明確釐清你的品牌是對誰說話,「在他們腦中佔據重要的位置」也就是怎麼「說進對方心坎裡」,而這正是品牌定位在釐清的事。以下旅遊宣傳範例,是以不同定位溝通同一件事:

「前來世界第四高峰吉力馬札羅山,展開一場壯麗的冒險!」

「人類徒步可登頂的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等你踏上征途!」

「徒步可登頂的最高峰」是個更為成功的定位設定,扭轉了只有「第四」的不利局面,選定「徒步登山」的客群對話,讓自己成為了該領域的「第一」,成功吸引到躍躍欲試的非專業登山者們來挑戰自我,這就是好的定位能夠產生的吸引力。

接下來,我們以STP 品牌定位策略(市場區隔 Segmentation、選定目標 Targeting、進行定位 Positioning),說明品牌如何一步步進行定位策略,從市場區隔 → 鎖定目標市場 → 到顧客的價值釐清 → 類同、類異點的轉化 → 最終的品牌定位。

Segmentation 市場區隔

“Please everyone, and you will please no one.” – George Stephenson

品牌定位的第一步是正視一個事實:你無法討好所有人。

市場區隔的任務,就是將一個龐大的市場用合適的方式切成小市場區隔,在每個小市場區隔中,顧客的背景相對一致,需求或行為也比較接近,品牌就能針對這些群體,設計出更貼近他們的策略與溝通方式。

如何思考區隔

最常見的作法,是以四大類區隔變數進行區隔:

  • 地理類:如國家、城市大小、氣候…等

  • 人口類:如年齡、性別、收入…等

  • 心理類:價值觀、生活型態…等

  • 行為類:使用頻率、使用情境、追求利益…等

但實際操作中,如果沒有對客群的基本瞭解,很難只靠想像切出有意義的區隔,因此品牌必須先對目標客群有初步的想像,才有辦法決定用哪些變數來切分。預設不需要一開始就很精準,可以從產品功能思考、既有客戶身上觀察,例如:我的產品設計來服務誰?他們來自哪些國家?男生或女生為主?收入大概落在哪裡?生活型態或價值觀?

有時候透過日常觀察,或是跟客戶簡單聊聊,就能拼湊出一個初步的畫面,這個畫面,就能幫你思考適當的切分市場方式。

 

Targeting 選定目標

“Innovation is saying no to a thousand things.” – Steve Jobs

市場切分之後,接下來是更困難的一步:取捨。

有捨才有得,許多企業在此階段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目標市場」,而是「設定太多目標市場」,以致資源無法集中,也無法有效溝通產生鮮明的品牌印象。

思考如何選擇市場

選定目標市場時,可以用四項準則評估該市場是否值得選定:

  • 可區別性:該市場可以明確區分,大小、購買力、特質可以被衡量。

  • 足量性:此市場有一定之規模,值得投入資源經營。

  • 穩定性:這個市場不是短暫的,一定時間內不會消失。

  • 可接近性:品牌能夠有效接觸並提供服務。

再者,我們可以運用如 SWOT 這類分析工具進一步思考:

  • SW 分析:審視自身的資源與優勢,哪些市場我們的優勢能發揮?哪些反而較為劣勢?

  • OT 分析:透過趨勢分析,思考不同市場的機會與威脅,哪些市場有未來潛力?哪些則可能隱含威脅或風險?

面對市場帶來的可能性,我們很容易想:越多越好、一箭雙鵰,但如同黃仁勳在台大畢業演講時說過「戰略性的撤退、犧牲、決定放棄什麽是成功的核心,非常關鍵的核心。」策略性放棄某些市場,是為了能投入更多心力在我們所在意的客戶,比其他人給他們更「到位、有感」的服務。

以普羅過去服務的品牌欣亞數位來說,在討論的初期我們就以「行為變數」區隔,將「創作者、遊戲玩家」作為目標客群,因此品牌的定位明確傳達了欣亞是「創遊者的終極平台」,品牌將致力於滿足他們的需求。

閱讀案例:SINYA 欣亞數位

看見你的客戶

“The aim of marketing is to know and understand the customer so well, the product or service fits him and sells itself.” — Peter Drucker

選定目標市場後,下一步不是急著喊出口號,而是更深入地理解:這些顧客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這一步透過客群調查與人物誌,幫助品牌思考:顧客的生活型態是什麼?他在什麼情境下需要你?他比較在意什麼條件?

這時候對客群理解,必須比開始的預設更加深入,最好能夠實際進行客群調查,透過對話深入理解這些人的想法,並描繪出他們的輪廓樣貌、目標與痛點,以及購買時最在意的各項條件。

以欣亞數位的客群「創遊者」為例,透過訪談我們得知了這兩群人不管是在創作中、遊戲中,終極目標都是能夠突破自己過去的極限,也因此,最終普羅為欣亞提煉出品牌標語「破界,無極限」呼應他們內心中的渴望。

客群調查與建立人物誌,能讓品牌團隊更生動地理解客戶,品牌定位才不會只是「企業內部的憑空想像」,也更能知道對客戶來說「有意義的價值」是什麼,並藉此進行下一步:設定有意義的品牌類異點。

閱讀文章:了解目標客群,為何對品牌如此重要?

Positioning 定位

“Strategy is about making choices, trade-offs; it’s about deliberately choosing to be different.” — Michael Porter

當我們透過客群調查釐清了目標客群重視的價值後,定位的任務就是釐清品牌能夠提供什麼競爭者不能提供,但對客戶很有意義的價值,如此才能產生差異化策略,並「在目標客群腦海中,佔據某種顯著且重要的位置。」

類同點:顧客眼中的基本門檻

類同點POPs(Points-of-Parity)又稱對等點,意為顧客在比較時,認為品牌們應該必備的共同點,例如科技品牌都被顧客期待「技術創新、品質可靠」等,這些並非不重要,但多屬基本的期待,除非遠遠領先對手,否則難以構成差異。

類異點:顧客願意為之買單的差異

類異點PODs(Points-of-Difference) 則是你真正打動顧客、讓他能夠感受到你的不同,並且願意買單的差異化,好的 POD 必須同時具備:

  • 對顧客重要,能呼應期待

  • 品牌能做到,而非僅是宣稱

  • 競爭者難以模仿,具一定門檻

  • 可被證明,有數據、案例等支持

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呼應客群的期待」如果品牌對客群的了解不夠深入,有可能我們認定贏過競爭者的優勢類異點,其實對客群並不重要,這會導致了我們怎麼努力溝通,都像是在對空氣揮拳,無法說到對方心裡。

另一種可能是,品牌透過深入的客群調查,洞察「客群其實有需求,但還沒想到」的價值,並能抓緊此類異點進行這個價值的推廣,品牌就能成為市場上很獨特的角色。以普羅過去協助美加醫美為例,我們與團隊共創產生『日常醫美』的概念,將醫美日常化,以「魅力每一天」與顧客溝通,與競品做出差異化。

閱讀案例:MEGAIA 美加醫美

品牌定位需不斷與時俱進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

顧客的需求會轉變,競爭者也會持續推陳出新,品牌定位若想長久有效,就必須與時俱進,需要持續檢視市場變化、調整行銷策略,並從品牌管理角度去確保顧客價值能被長期維持,並透過STP策略:「市場區隔 → 鎖定目標市場 → 顧客調查釐清價值 → 類同、類異點的轉化 → 品牌定位。」持續調整、與時俱進。

品牌的本質存在於人們心中,STP的價值不只是幫助品牌找到位置,更是提醒品牌不斷透過「選擇」去聚焦,把有限資源投注在最能打動顧客的地方。當品牌能在變動的市場中,持續與顧客同頻,就能在他們心中鞏固地位,讓這些人持續、堅定地選擇你,品牌也因而能夠獲得長遠報酬與生命力。

這,就是品牌為什麼需要定位。

 

參考文獻:林孟彥教授《行銷策略與STP》課程講義

Questions?

對我們的服務有任何疑問嗎?或需要任何支援嗎?

請與我聯絡。

楊淑燕 Angel Yang
總經理